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配资炒股理财
站在200亩班公柳前,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镇副镇长多吉次仁有点儿“飘”——他希望热角村班公柳苗的种植面积能够达到万亩。
这份自信是连片的班公柳苗给的,也是收入翻番的村民们给的。
7月19日,多吉次仁在热角村二组班公柳种植基地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大学毕业时,他只提了一个行李箱,坐上两天的大巴,从老家日喀则他到阿里地区成为驻村工作队队员。
在热角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和第一书记期间,多吉次仁谋划着,怎么把热角村的“绿水青山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
班公柳是日土县独有树种,因生长在班公湖周边而得名,有几千年的生长历史。班公柳扎根深、易种植、耐寒、耐旱、成活率高。很长时间以来,班公柳在热角村属于“编外”,有的村民小范围地种植,自己找渠道销售,没有规模化发展。
2012年,热角村在驻村工作队队员的帮助下,建起了班公柳苗圃基地。三年后,村里又成立了苗圃合作社,老村长齐美平措也成为了呵护这些苗圃的带头人。
如今,热角村的集体苗圃和个人苗圃规模已达2500余亩,各类苗木保有量稳定在600万株以上,每年可对外输送班公柳移栽苗和扦插苗50万株以上。今年,热角村已出售30.48万株班公柳苗,创收280.31万元。
村民们既可通过种植班公柳获得收入,年底还能拿到5000元以上的分红,远远比过去仅靠小规模放牧、种植作物的收入可观。
在热角村二组班公柳种植基地,记者看到有几块石碑,分别写着“巾帼建功林”“强边富民林”“军民鱼水林”“党员示范林”,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尼玛江参说,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、机构、企业加入到种植队伍中,帮助村民将“绿水青山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。
林学专业出身的多吉次仁提起种植技术、大棚育苗等细节,话就变得更密了。他说,未来热角村还要把班公柳苗圃的产业规模继续扩大,将班公柳产业打造成为带动全村人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。
当上副镇长后,多吉次仁依然忘不了热角村的班公柳林,这位“90后”西藏小伙多次回到热角村,给这片绿地出主意、找新路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配资炒股理财
启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